近日,杭州市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更新了当地为高学历人才提供补贴的政策标准,其中,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在当地首次被纳入补贴范围。据记者检索,自2020年起,已有山西太原、河北石家庄、浙江宁波等多地发文,在发放各类人才补贴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南方周末》5月21日)
近年来,对许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城市而言,瞄准高学历人才群体“定向抢人”,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像这次登上新闻的杭州,便一直以补贴丰厚、“抢人”力度大而著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全日制研究生却很难吃到这块为高学历人才预留的“蛋糕”,令不少人感到遗憾。除了地方人才补贴政策之外,在其他领域和场合,非全日制应届毕业生们也经常遭遇种种学历歧视。
在网上,相关话题也经常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的讨论。其中,有一种颇为“伤人”的论调,总能得到不少支持。这种论调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门槛、学习难度,本来就与同学校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同,自然不应与其享受同等待遇。但事实上,不论是从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上看,还是从人才个体的能力素质上看,这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的做法,都缺乏足够的依据。
就规定而言,早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便印发通知,明确当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仅在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区分,两者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学历、学位证书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和之前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学位、无学历”的情况不同。新规之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条件,就算与同学校、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有一定差距,这一差距也并不大于不同学校、专业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什么难以跨越的鸿沟。就个人能力而言,许多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本科期间也是名列前茅,历经重重竞争选拔,才被理想学校的录取,并在入学后苦读,成功通过毕业考核,拿到学历学位。当下,高校日益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宽进严出”逐渐成为常态,相比于入学“出身”,一名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表现才更加重要,而其能够通过毕业考核,本来就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证明。另外,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因为无法从工作中脱身,才不得不选择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打入另册”,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在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企业雇主心中的固有偏见,只能多多呼吁,尽可能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打击那些明目张胆的就业歧视行为。但是,在政府设置人才补贴等标准时,有关部门可以先行一步,以政策作为原则的宣示,在公平对待应届毕业生这件事上作出表率。杭州这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落实生活补贴,不仅是年轻学子的福音,也有利于扭转社会观念。我们乐见未来有更多地方积极跟进,共同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