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

安卓版本 苹果版本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薪火相传,“青力量”照亮创新之路

时间:2024-05-25 18:53:10 点击: 【字体:

  “青锋”青仝创新工作室部分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张近鹏、蒋玮琪、孟荣、李昊、江留威)。受访者供图

  10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9项省部级以上创新奖项、18项南昌局集团公司优秀成果奖;成员中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两人,全路技术能手两人,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3人,福建省金牌工人两人。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供电段的“青锋”青仝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里,这些奖项和荣誉挂满了墙。

  随着铁路建设迈向新起点,设备检修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铁路供电系统而言,检修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列车运行质量,这意味着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来顺应铁路高速发展,由17名青年组成的工作室应运而生。

  孟荣是工作室的技术带头人,曾荣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等多项荣誉,其牵头研究的福州站区电气化铁路模拟系统5项关键技术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个模拟系统是我的首个创新产品,该系统已经运用于青工培训,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培训成效显著提升。”孟荣说,“当初制作系统模型时仅图纸就修改了30多遍,模拟配件制作3万多个,总计耗时3年才组装完成,现已成为青工学习业务的重要工具。从刚参加工作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满柜子的荣誉、专利,工作室是我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如今,孟荣已经通过竞聘选拔走上管理岗位,他的成长过程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工作室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思想活跃,讨论问题也总能碰撞出火花。”工作室项目负责人蒋玮琪说,“我们在研究接触网补偿装置B值在线监测装置时,连续好几周凌晨一两点才休息,推翻了七八个方案,最终才敲定下来。”正是因为不同想法交织融合,才使得项目能不断重组、优化,最终该项目荣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拿到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早在2017年,蒋玮琪便开始了他的创新之路。“那时正值防洪期,看到工友们在站区管内电缆井设备巡视整治时十分劳累,我便突发奇想,牵头制作了电缆井自动排水装置,投入使用后能最大程度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设备检修效率。”福建地势临海,防洪压力大,对供电设备而言,水是最危险的。蒋玮琪介绍,电缆井自动排水装置投入使用后,当水位到达一定的高度,设备便会自动发送短信到值班人员手机上,然后开始自动排水。不仅节省劳动力,更能做到24小时不间断监控、调整设备状态,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孟荣可以说是我的引路人,正是他研究的电气化铁路模拟系统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新职工直观地理解掌握铁路专业知识,让我有了积极投身创新攻关活动、改进生产设备的想法。”蒋玮琪说道。

  李昊是工作室的骨干成员,也曾受到孟荣的影响。“他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创新攻关活动给生产带来的改变。”谈起创新,李昊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坚持。2019年他研究的项目《降低接地线接头磨损率》顺利拿到集团公司特等奖,更是被推选至福建省参与评选,荣获福建省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一个成功发布的创新项目,背后是无数次的实验。“《降低接地线接头磨损率》项目的材料需要3D打印,打印1个材料需要3个小时,我一共需要打印4个。”材料制作过程让李昊印象最为深刻,打印过程中如果物料不够,或者中途断电,就需要从头再来,为此他连续一周凌晨两点休息。“那段时间很累,但是没有想过放弃,不仅因为我知道创新产品能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的热爱。”李昊说。付出终会有回报,如今李昊已经有1个实用新型专利和3个省部级创新证书。

  “李昊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以及对创新的执着追求时刻感染着我,照亮我的创新攻关之路。”张近鹏说。张近鹏2021年参加工作,2022年便带着《提高拉线涂油效率》项目荣获福建省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个项目最麻烦的地方是如何确定影响涂油效率缓慢的因素,若不是李昊一直鼓励着我,带着我一起攻坚克难,我可能就要放弃这个项目了。”张近鹏感慨道。创新最难的是找到创新点。“我当时也没有头绪,后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制定‘鱼骨图’可以锁定要因,才找到了创新点。”那段时间,李昊经常带着张近鹏彻夜研究。这让他对李昊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加敬佩。

  “李昊是我的榜样,他对创新的热情很高,也很投入。”至今,江留威还清楚地记得李昊一个人在工作室研究到深夜的场景。作为工作室年纪最小的成员,江留威加入创新团队刚满一年,他所参与的跨专业项目《解决声屏障外电力电缆的安全性》就荣获了单位创新项目二等奖。“跨专业项目对我来说很有难度,所以我经常熬夜到凌晨1点来对比材料,选择使用合适的材料。”江留威回忆,加入创新团队后,正是通过参与团队中的项目,让自己对生产工具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不仅让自己的业务知识更加扎实,也让自己养成了许多好习惯。

  江留威说,工作室骨干们认真研发的精神激励着他不断前进。他正在努力创新,希望有一天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国家级专利。

  创新绝非风平浪静下的马到成功,也不可能是鲜花掌声中的坐享其成,而注定是一条需要渡过重重险滩、闯过层层难关的艰辛道路。创新团队中孟荣的一把火,引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创新团队中,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青力量”照亮了创新之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乔佳新 通讯员 李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