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
“据业内研究数据,2023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实洋(图书定价总额的折扣后金额——记者注)同比下降了7.04%,而数字出版产业却连续3年保持6%以上的增长,一些图书馆要求数字化图书产品采购比例在80%以上。”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在深圳召开。作为首位登台演讲的嘉宾,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用一组数据,抛出了数字时代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古时的汗牛充栋,今天却是一机在手读遍全球。”在周青看来,数字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传统出版的空间市场,笔与纸的传播正在向“数与屏”发展,电子书、移动出版等数字消费业态大大超过实体书规模,网络文学、数字阅读正在改变内容来源方式。数字时代如何彰显出版的主流价值,构建适应产业变革、技术变革、阅读习惯变革的出版人才队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不得不回答的时代课题。
科大讯飞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出版行业的冲击,他预测,全球约有18%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自动化技术的影响,出版行业亦不例外。腾讯互动副总裁张巍认为,人工智能将全生命周期地改造出版业,从创意策划到内容生产,都将受益于AI技术的加持。同方知网总经理张宏伟直言:“人工智能不会替代人类编辑,但或将重构出版边界,逐步淘汰不懂人工智能的出版机构和个人。”
既熟悉出版实操又具备数字技术的人,成为出版社社长们翘首企盼的稀缺人才。然而,“不搞数字化投入看不到未来、搞数字技术投入又难见到效益”的怪圈让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左右为难,一位出版社社长坦言:对人才的投入过大,可能影响当期的业绩,甚至影响现有员工的收入;而对人才投入不足,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版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正是出版人才队伍培养的挑战。论坛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成为焦点话题,与会嘉宾畅谈新时代出版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个共识是,出版作为内容创意产业,只有依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支撑出版高质量的发展,传统出版业须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培养更多兼具数字技术素养和使命担当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分别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从跨学科出版人才培养、国际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强调了高校在培养出版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丁晓东认为,应从“智能”切入,推动智能在出版场景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出版人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撬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革命性力量,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与核心驱动力,对于出版业而言,要将AI融入文化表达,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丰富出版的内容与形式,全方位赋能出版策划、生产、编辑、经营与传播,培养善用智能技术推动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人才”。段鹏则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角度,建议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出版行业对人才培养进行“适数化”变革,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适应出版行业数字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论坛上,年轻出版人的成长经历让与会者感到,传统出版业在拥抱数字技术后也会迸发出惊喜。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郭亚婷入职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成为一名手工图书编辑。积累了一定的图书策划经验后,她开始琢磨,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传统手工能不能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跨界”融合?立足传承和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和团队策划出《中国风剪纸》一书,围绕数字化技术,她们录制了12个视频教程,打造以非遗手工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实践课程,同时以海量手工图书为载体,开发出AI剪纸许愿机,将传统出版内容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为读者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交互性体验。从课程培训,到工具材料包的选配,再到AIGC+手工,郭亚婷不断解锁“新身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新技术的实践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