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

安卓版本 苹果版本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奖文

中国智造让“螺丝钉”也有光明的未来

时间:2024-06-07 18:53:03 点击: 【字体:

  当父母被问及20世纪在哪里上班最骄傲时,他们很可能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进厂”。那个年代,能够获得分配进厂的工作机会,意味着稳定、光鲜,基本可以确保一家老小生活无忧。

  当我成长时,过去光鲜的工作变成了“不好好上学,就进厂拧螺丝”的劝告,直至我大学毕业,已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进工厂,那个时候,大家把能被“大厂”录取视为骄傲。

  如今,就业选择仿佛也是一个轮回。择业的年轻人走起了“复古”风,正在争抢制造业的入场券。

  某天下班路上,两三个年轻人的讨论声顺着风钻进我的耳朵:

  “收到offer了吗?”

  “我不太想进‘大厂’,想去智能制造行业里试试看。”

  同行数十米,我从几人的交谈中大概了解到:他们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几年前计划毕业后进“大厂”做程序员,但随着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卷”、智能制造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好,正值毕业季,他们转而想投入“新赛道”。

  这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一家招聘平台发布的《2023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新动能驱动下的新职场》印证了这一点:在投向工业自动化行业的跨行业求职者中,16岁至25岁的求职者比例在过去3年间从21%提升到31%。

  而在由中国青年报社、抖音共同出品,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联合出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特别支持,海尔作为智造伙伴参与的《看见科技的力量——中国智造2024》主题活动中,同样能够窥见“年轻人盯上高端制造业”的苗头愈发明显。

  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进“工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在浙江宁波余姚市的一座新能源汽车工厂,一条产线每小时能生产45辆车,折算下来约80秒下线一台成品车,对新能源汽车生产智能化,真正细化到了一颗小小的螺丝上。

  一位叫“厂妹0017号”的网友在一篇名为《985硕进厂,我后悔了吗?制造业真舒服!》的推文中写道,她从互联网大厂跨向智能制造业的理由之一是“踏实”。她认为,比起虚无的互联网,在制造业接触实体,更能直观感受自己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在网络上,这样的择业行为被形容为“脱虚向实”。

  很多年轻人看中智能制造发展的潜力,“未来没有什么能离开智能制造”。大到国之重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研制的操纵棒,可以让被束缚在座椅上的宇航员轻松地操控设备;运-20运输机生产线装上智能化的“翅膀”后,只要设计师对零部件的设计有所修改,一线制造师会立刻收到改动信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小到家居用品——可以和人“对话”,随时调节温度的空调;能变身“管家”,自动定制不用食材存储方案的冰箱。这些看得见的,听得到的事物和变化,都源于智能制造。

  随着智能“血液”的流入,工厂也变得“赛博朋克”:可以自动避障的机器人在厂区中忙碌;智慧大屏24小时“在岗”监测生产数据;有着火眼金睛的AI更加严格地把控着产品的质量……这样炫酷的场景很难不让年轻人上头。

  其实,年轻人进厂潮热度的回归,归根结底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正在为年轻人提供广阔的发展新空间。如海尔智家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徐萌所言,海尔搭建的“灯塔工厂”,通过以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集成技术,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将数字化和制造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实现了家电智能化的融合提升。

  如今,不少制造业公司在高校招聘会和招聘网站上向拥有智能技术的年轻人才抛出“橄榄枝”,并贴心地准备了很多招揽人心的举措,比如房租低廉、待遇可观。

  虽然年轻人愿意进工厂,制造业也积极拥抱新力量的加入,但这条看似“双向奔赴”的路还是有一些不平坦的地方。

  今年全国两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成为热门话题,一位大学生和我道出他的迷茫:“不知道怎样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些制造业的招聘人员吐槽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足,与工厂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差距。

  智能化发展的脚步实在太快,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给出数据:预计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想要弥合已经出现的问题,培养人才的方式必须得赶紧跟上。

  如何培养智能制造需要的青年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在接受采访时说,人工智能技术是解决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帮人“躺平”,他建议年轻人要到广袤的实践中去,看清“脚底下踩的什么,眼前摆着什么”,了解实践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用所学的科学技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年轻人奔向制造业不是要在一条老路“躺平”,而是要踏出一条全新的路,我们要托得起年轻人的梦想与期待,也要让这股年轻的东风助力制造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新机遇下,挑战当然无处不在,但要相信,正在中国智造“土壤”里蓄力生长的年轻人终将发挥更大创意和价值,小小“螺丝钉”当然会有光明的未来!

  温维娜 来源:中国青年报